3773考试网 - 高考 - 高考模拟题 - 高考历史 - 正文

2017-2018学年度吉林市高三二调历史试题及答案

来源:爱考网 [2018-1-16]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
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48分)和第Ⅱ卷(材料解析题,52分)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分)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
1.徐秀红在《从禄赏制的演变看周代的土地制度》指出,春秋中叶“初税亩”以后,宗法分封制逐渐让位于新起的君主集权制,新兴官僚的官俸也不再沿用封土食邑的方式,而是改用谷禄为主的俸禄制,赏田也脱离了封土食邑的轨道,向赐田方式转变。春秋中叶以后的这一变化
   A.奠定了统一国家形成的基础              B.形成了思想领域的新气象
C.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D.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 墨子认为,如果任凭“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交相非”发展下去,必然带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的结果。要从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和谐融洽的“尚同”社会,首先要建立一种普遍承认和人人服从的政治权威,以统一人们的是与非, 义与不义。据此分析,墨子认为尚同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是
   A.认同统一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B.崇尚法治,反对人治
C.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实现各家各派的思想融合
3.读取下面的图示,其中反映出的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A.皇帝开始兼任最高行政长官               

B.行政权的独立性渐趋减弱

C.皇权和相权的斗争趋于激烈                 

D.决策权和行政权逐渐分离

4.  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5.  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6.  在反思满清何以取代朱明的时候,顾炎武对清代以前的传统思想观念给国民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基本原则,体现一名思想家的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表现在
A.忠君恤民,保家卫国的天下情怀            
B.反对苛政,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的儒者风范            
D.兼济天下,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7.  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诘,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诽谤”。李鸿章这段话道出了 
A. 守旧官僚势力的强大                    B. 最高统治者的排斥猜疑
C.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D. 中国社会的愚昧与落后
8. 如图所示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万海关两).图片反映出中国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A.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             B.经济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
C.经济和管理制度逐渐进步               D.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9.  清末废科举的举措加速了儒学的解体,儒学失去了基本的信仰群体。人们因挣脱了制度文本的约束,心灵获得极大的解放,各类主义纷纷涌现,思想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乱象。这说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
A.加快了清末立宪运动的进程             B.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C.为思想解放运动创造了条件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10. 对下列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材料  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马占山在嫩江江桥抵抗日军,历时半个月,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第一次有力抵抗。
材料  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冯占海部义勇军浴血抗敌。
材料  东北抗日联军对日作战次数:1935年39105次,1936年3617次。

A. 东北人民为正面战场的抗战做出了重大支持和牺牲
B. 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C. 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 折射出了东北地区在中华民族抗战中的重要地位

11. 1946年的政协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规定省为地方自治最高单位,省长民选,各省制定省宪等。政协会议做出的这些规定,
A.加快了国民政府改组的进程            B.延缓了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的爆发
C.成为国共重庆和谈的政治基础          D.有利于解放区政权的存在和发展 
12. 1956年9月,刘少奇说:“我们的经济部门的领导机关必须认真把该管的事管好,而不要去管那些可以不管或者不该管的事。”这段材料体现出刘少奇的经济管理工作思想是
A. 政企一定程度上分开                  B.实行经济工作的集中领导
C. 实行生产责任制管理                  D.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度加快
1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沈阳、长春等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外迁,或裁并,或疏散;修建地下防空工事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工作。黑龙江省把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形式组织起来,实现全民皆兵。东北地区出现的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因为
A.边境局势的持续紧张                  B.“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的影响
C.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D.朝鲜半岛“冷战”局面的持续发展
14. 如下表为全国1977年﹣1982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人)
吉林市普通中学2017-2018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对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 
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                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 
15. 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这一分配政策
A.开始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
C.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两极分化                    
D.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

1
微信公众号查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原创者观点,其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网对以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由此产生的后果与本网无关;如以上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fjksw@163.com,我们将会及时处理。

您可能喜欢的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导航 |手机版

版权所有 © 2004 - 2018 3773考试网(琼ICP备12003406号)

本站大部分信息来自于官方网站及新闻媒体, 如有侵犯您的隐私请联系我们: